正文: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香港,是一个充满电影感的城市,

仿佛每个角落都隐藏着一个精彩的故事。

也许是小时候看了太多的港片,那些动人心魄的场景和人物,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

也许,这座城市本就如此,

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

吸引着无数电影人的目光和心灵。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

仿佛随时随地都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电影,

如同一个个灵感的源泉,

涌动着无尽的情感和能量。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所以,今天向华强,入驻今日头条了,

还是挺感触的。

上一次,向华强拍视频的时候还是2024年,那是在《澳门风云3》又演了一把龙五。

时隔7年后,他又回来了。

不同的是——

这次,他要做短视频了。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就像过去,一个身上藏着无数动人心弦的故事的传奇,你过去只能在小说中看到,

现在突然走下了神坛,

推开一互联网的那扇门,

出现在你的面前,

跟你倾诉心中的那过去的故事。

这一刻,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传奇的时代。

感触又悲伤。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无论你是否承认,

向华强,他都是香港电影的符号之一。

他和弟弟向华胜的「永盛电影」,是「中国香港电影史」怎么样也绕不过去的章节。

他们是——香港黄金年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他们是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邵氏”倒闭、“嘉禾”和“新艺城”平分天下之际,最后一位杀进香港电影圈,称霸香港电影的巨头。

他们用电影见证了自己的传奇,

也为香港电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1978年,向华强和弟弟向华胜刚创办了“永胜影业”那会,弟弟做经理,哥哥做演员,

两人闯荡江湖,一起拍电影。

那会,别人拍什么,他们就跟着拍什么。

当年成龙的功夫喜剧火的一塌糊涂,「永胜」也就跟着拍了好几部功夫喜剧电影。

但兄弟俩钱包瘪瘪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拍的电影真的又臭又香又烂的,

没几年,公司就倒闭了。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直到80年代,香港影坛“邵氏”与“嘉禾”霸业告终,正式迎来“卫星公司”群英争霸后,

两兄弟这才又杀了回来。

回来的理由也很简单——

那会,在香港拍电影真的很赚钱。

1981年,嘉禾和许冠文联合出品的电影《摩登保镖》票房破了1700万,1982年,新艺城的电影《最佳拍档》更是创下了2600万的票房神话。

香港电影正式步入千万市场时代。

你投下去几百万,

能给你赚几千万的票房回来。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向华强和向华胜是真的很心动,

拍电影真的是暴利行业啊——

于是,在步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向氏兄弟回来了。

公司名字也从「永胜」改名「永盛」。

名字也透出了向华强和向华胜的改变:

公司刚创业时年轻,就希望永远胜利;到二十七八岁的时候知道人不可能永远胜利,就改成‘茂盛’的‘盛’,希望‘永远茂盛’就好了。

可,事实证明。

想靠电影发大财的两兄弟,把拍电影想简单了。

电影行业,虽说是有钱途的,

但抽水也真是太他妈狠了。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按照当时的规矩,电影娱乐税要交15%,院线拿走47%,加上发行宣传费用的5%,

实际上只能拿到30%。

然而,这30%里还得扣掉大约20%的拍摄成本,到手的净利只有10%左右。

也就是说,票房收入有1000万,但实际上,制片公司手里的利润只有100万左右。

在整个香港电影市场里,只有邵氏兄弟和嘉禾电影这样有独立自主院线的公司才能赚到钱。小公司为了挣钱,不断地压榨演员、导演、摄影师等制作片酬...

在这个小作坊式的体系下,

小公司基本都是给大公司打工。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即便像永盛电影这样有背景的公司,也被市场所耍,亏损不断。

两兄弟,在这个行业里,一直都是吃亏的。

再这么亏下去,

他们真的憋不住了。

说白了,拍电影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有什么必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文艺片,什么是好电影,只要赚得到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于是,在1987年,两兄弟毫不犹豫地将公司的口号改为了:“永盛出品,充满娱乐性”。

这个口号表达了永盛的态度。

如果说——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嘉禾贡献,最佳影片”

“新艺城出品,观众有信心”

那么,永盛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赚钱而来。它不在乎口碑,只要什么赚钱,它就拍什么。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但你别觉得“跟风模仿”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要真能模仿就能成功,早在1978年那会“永胜电影”就成功了,能写进香港电影史的也绝不会是「永盛电影」。

那些年,像「永盛」这样的跟风拍片的电影公司,在香港起码有几十家,不在少数。

为什么「永盛」能杀出来呢?

王晶是有功劳的。

当年王晶离开邵氏后,被向华强高薪挖了过去。

王晶也没辜负向家两兄弟的期待,

拍的《精装追女仔》和《最佳损友》系列,给永盛在真正以上积累了第一桶金,

让「永盛」在香港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王晶还给「永盛」留下了一套方法论:

你不能粗制滥造拍。就算是“跟风”你也得有技巧。信息要做到敏锐又快速,发现了受欢迎的题材,就要迅速召集幕后班底,创造出同样题材的电影,占据了观众的心头。

要知道观众的口味总是不断变化的,

要趁他们还在上一部电影的热潮中上头是,就从他们的口袋里,赚到更多的电影票房。

这就是永盛的智慧所在,不仅仅是跟风模仿,更是在模仿中突破,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可能性,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这也是永盛能够在香港电影中一路高歌猛进的原因。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比如,1986年,《英雄本色》掀起了轰动,永盛果断出击,炮制了《英雄好汉》和《江湖情》,尽管没有联系,但同样的“英雄片”IP,让它们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1991年,麦当雄的《跛豪》创下了3800万的港片票房,香港电影市场又掀起了“传记片热”,永盛紧随其后,延续着“跛豪”的热度。

推出了《五亿探长雷洛传》并收获了3100万的票房。接着,又拍了《五亿探长雷洛传之雷老虎》和《五亿探长雷洛传之父子情仇》,分别挣得了3000万和2300万的票房。

永盛的跟风之道,看似简单却不易,需要准确的信息和高效的制片能力,更需要对观众心理的敏锐洞察。在了解市场动向上,没有人,也没有其他的公司能比永盛做到更好。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嘉禾的老板邹文怀,曾一度心生收编之念。他开出了让向家两兄弟无法拒绝的筹码,

想要让永盛成为嘉禾的一部分,然而,两兄弟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提议。

自己有能力有手腕,干嘛还要靠别人呢?

更何况,向家还是那么的有能力。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当年「永盛」要拍《雷洛传》雷诺的原型是华人探长吕乐,虽然吕乐后来因为通缉而失势跑到了台湾,但是在香港仍然有一些人脉和资源。拍传记片,也需要本人的同意吧。

许多公司都想拍吕乐的传记电影,但是奈何背景不够深,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找到跟吕乐见面的机会,而向华胜有这个能耐,亲自飞到台湾跟吕乐本人谈拍摄计划。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因为电影中涉及到“跛豪”的戏份,要拍他也需要得到本人的同意。

而向华胜跟跛豪本人就很熟。

在电影开拍前,整部《雷洛》涉及的主要人物,几乎都经过了原型本人的同意与授权。

两兄弟仅仅用了半个月,

就处理好了所有的电影筹备和谈判工作,

单从效率而言,许多电影公司远不如“永盛”。你想拍同样题材的电影,但真没那本事去运转执行,可是向家两兄弟有,他们不仅有,而且把事情办得很漂亮。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他跟那些同样有手腕的人,借着拍电影的名头,实际上做偷鸡摸狗的人不同,

向家两兄弟是真的把电影拍好,

用王晶的话来说:

“他从来未正式当过导演,也未读过电影专科,但电影触觉之敏锐,今日我仍未见人出其右。而他胆识过人,决断力强,也是电影圈少有的,所以相处几年,他在我身上吸收了不少,而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更多”。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英雄本色》红得发紫,

整个香港电影圈跟风炮制了三十多部模仿电影,就“永盛”玩到家了,还成就了霸业。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观众的口味,对电影市场的脉搏摸得清清楚楚。商人嘛,就是要懂生意,而永盛,就是这样一群懂得商业的家伙。

有了前面的铺垫,终于来到了1989年,王晶凭借着一部《赌神》横扫香港票房榜,

三千七百万的票房,一鸣惊人,成为那一年的票房冠军,“永盛”也彻底火了。

成为仅次于“邵氏”、“嘉禾”、“新艺城”的第四家获得年度票房榜冠军的电影公司。

此后「永盛」又不断推出了《赌圣》《赌侠》《逃学威龙》等影片不断上映,

每部影片都比上一部更加火爆。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香港电影的“两周一成”时期时候,永盛也跟周星驰签约了12部戏,周润发也签了4部。

唯独没有跟成龙合作过。

因为成龙真的是太贵了。早在1985年,成了大哥的片酬就已经超过200万一部,直到1992年,他的片酬高达2000万。

这样的天价让像永盛这样的公司望而却步,只有嘉禾这样的巨头才有拿出这么多钱来。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永盛拿不出来,毕竟,当年刘德华对外片酬只要15万,周星驰是70万,发哥是80万。

这不怪任何人,香港还是太小了,市场也太小了,只有往外走,才能赚的多。

可「永盛」的主要影响力,和主要市场集中在东南亚,手下艺人,唯一在海外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艺人就是刘德华。至于“周星驰”,虽然“永盛”与周星驰合作了11部电影,

但周星驰的合约一直由他的贵人李修贤把控。后来,重新签订合,周星驰在1991年与大都会、永盛和三和达成了四方协议。

换言之,周星驰除了与“永盛”外,还可以与其他三家公司拍电影。因此,业内人士有这样的说法:“:“周星驰的爆款未必是永盛的,但永盛的爆款一定有周星驰的份儿。”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实际上,这句话也没有说错。

1992年,周星驰与“永盛”合作的《鹿鼎记》、《逃学威龙2》和《武状元苏乞儿》全部票房破2千万。让永盛”赚了2.5亿港元票房,六年间四次获得年度票房冠军。

这样的成绩,使向家两兄弟也倍感自豪:

“我一年赚到了10亿港元的票房,其中有2.5亿是我的。在以前,我们的中国电影总是输给外国电影,没有赢过一次。我说过两年后你再看看,结果我们把他们排到了第三、第五名!”

没有强大的发行系统和院线支撑,靠的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尽的创作热情,

一路高歌猛进,超越了无数巨头,

成为香港电影最后的霸主。

然而,繁华背后,隐藏着无尽颓势——

永盛,没钱赚了。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这不是永盛下滑了,

而是它的体量真的太小了。

永盛那些年就是再厉害,

它终究只是一个电影制作公司,它所做到的也仅是制片公司能够达到的最高峰。

它没有自己的院线,几千万的票房到自己手里算下来利润,其实只有几百万。

票房再多,永盛自己只能拿小头。当年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卖了4300万的票房,但一路分成一路算下来后,永盛自己只拿了400多万...

票房收益,曾经是所有矛盾的遮羞布,却也让电影人最终陷入了痛苦的困境。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制片公司不赚钱,演员也不赚钱,整个小作坊的体系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1992年引发的“港片泡沫”,在短短一年后便暴雷了,整个香港电影市场都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一个小作坊体系的瓦解,也是香港电影市场的悲哀。

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电影公司,

也都面临着重重困境。

永盛虽傲视群雄,但没有自己的院线,票房的分成让它始终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

再加上香港电影集体萎缩下,

香港电影的天空仿佛是黯淡的,看似没有一丝希望,在苦闷中,大家不得不分道扬镳。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最先离开的,也是当年最早加盟的。

王晶早已嗅到市场风向的变化,选择了离开永盛,在“台湾金主“学者有限公司”老板蔡松林的支持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跟在「永盛」拍的电影不同,

王晶觉得“好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只要能赚钱就行了,为了赚钱,王晶一头扎进了低成本的B级片和风月片里去了,直到现在,王晶也一头还是扎在这些电影里面。

有人骂他,有人夸他。

不过王晶不在乎这些,能赚钱就好了。谁还管你,眼前的这跟金条是干净的还是脏的。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永盛也想要低头下来赚钱,

可是到了那一刻才发现,原来自己所谓的“为了赚钱什么都拍”是假的,他们就想拍“好电影”,向家两兄弟是爱钱,但他们更要脸。

永盛没低下头来,

而令永盛更没想道的是——制片公司和演员们都不再甘于被大公司牵着走,

他们开始要独立了。

嘉禾底下,洪金宝、徐克、成龙等人越来越厉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他们也不再甘于被母公司束缚,开始自立门户,直接导致了“嘉禾”作为母公司的权力空心化。

周星驰和刘德华,也相继约满后,离开了“永盛”自立门户,此后不久,刘德华开了叫“天幕”的公司,而周星驰的公司叫“彩星”...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而「永盛」在失去了周星驰和刘德华这两个金字招牌之后,也不得不面临自己的困境,再加上整个香港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并不好,使得永盛也开始走向衰落。

颇具“浪漫气质”的是——

1993年弟弟向华胜也觉得电影市场前景惨淡,离开了“永盛”,把金子招牌留给了哥哥。

哥哥向华胜,在接下“永盛”的牌子后,成立了“永盛娱乐”,从之前的兄弟班,变成了夫妻档...向华强和陈岚,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默契,再次在电影上叱咤风云。

只是——跟过去的「永盛」不同,「永盛娱乐」更多的是投资,不再参与电影制作。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永盛电影,那个曾经璀璨辉煌的时代,

它像一颗流星划破天际,

在香港电影史书上留下了属于它的一页。

曾经的它,像一个王者般的存在,

一路狂飙,横扫四方。

它的作品,深入人心,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然而,港片40年分合纵横,

它们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傲视群雄的“永盛”,

永盛也跟嘉禾他们一样,

在华语电影的史书上留下了厚重的几页,

随后,在一片喧嚣声中,消失了。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

向华强50年香港电影生涯